所在位置:首頁 > 清風視界 > 史跡 >正文

“赤腳縣長”勤為民——探訪汕頭澄海余錫渠事跡陳列室

來源:南方+客戶端     日期:2024-01-08 09:13:24    

史跡.jpg

 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(fā)展座談會上強調:“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(fā)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,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、同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?!?/span>

  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中,蘊含著豐富的廉潔文化元素。我們開設“探訪南粵史跡 傳承廉潔文化”專欄,旨在解讀廣東廉潔文化的深厚底蘊,讓博物館里的文物、廣闊大地上的遺產、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。系列報道將走遍廣東,為您展開一幅南粵廉潔文化史跡畫卷。

  他是新中國成立后首任澄??h縣長,在任期間截流改河、興修水利,確保旱澇保收。即使遭遇大旱之年,澄海依然成為全國第一批千斤縣。

  他堅持“為官一方、勤政為民”理念,經常騎著單車赤腳下田,了解農情,被當地群眾稱為“赤腳縣長”。

  他以身作則、帶頭節(jié)儉,即使官至廣東省農業(yè)廳副廳長,老婆孩子仍生活在農村。他告誡下一代絕不搞特殊,言傳身教傳承廉潔家風。

  他叫余錫渠,1917年1月23日出生于廣東省澄??h蓮陽上社永平鄉(xiāng)(今蓮上鎮(zhèn)永新村)一個貧農家庭,20世紀30年代參加革命。新中國成立后,他歷任澄??h縣長、粵東行署農業(yè)處副處長、汕頭專署副專員、中共汕頭地委書記處書記、廣東省農業(yè)廳副廳長等職。1964年,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。

  如今,走進汕頭市澄海區(qū)蓮上鎮(zhèn)永新村,余錫渠同志模范事跡展覽陳列室已修建完成并對外開放。這名在60年前被中共廣東省委評為“模范共產黨員”的人民公仆,其克己奉公的精神也影響著一代代的汕頭人民。

  興建水利消除旱澇禍患

  余錫渠21歲就投身抗日救國行列,1939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。在抗日戰(zhàn)爭和解放戰(zhàn)爭中,他從領導永平鄉(xiāng)、蘇南區(qū)地下革命斗爭,到領導潮澄饒地區(qū)地下武裝斗爭,長期擔任著地下黨基層組織的領導,為潮澄饒平原的武裝斗爭、鳳凰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、澄海解放前夕的統(tǒng)戰(zhàn)策反等做出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。

  解放后,余錫渠任中共澄??h委副書記兼澄海縣人民政府第一任縣長,之后又任粵東行署農業(yè)處副處長、汕頭專署副專員、中共汕頭地委書記處書記、廣東省農業(yè)廳副廳長等職。不管在什么崗位上,他始終保持一名普通勞動者的姿態(tài),保持密切聯(lián)系群眾的作風,深入基層、深入群眾。

  在余錫渠同志模范事跡展覽陳列室內,記錄著他說過的一句話——“一個干部職位的高低,不能說明一個干部的優(yōu)劣。重要的標準是看你能否領導群眾過好日子?!?/p>

  這句話,正是他工作的準則。在澄??h任職時,為了消除澄海及潮汕地區(qū)的旱澇禍患,余錫渠用十年時間對澄海的水利進行系統(tǒng)整治。他對縣內的水流、土壤、地勢做了深入調查,日夜蹲守農村,鉆研水利書籍,最終把韓江流入縣境的17條支流改為6條,并帶領群眾修筑防潮堤,先后建成外砂、蓮陽、東里三座橋閘,平整改土建設穩(wěn)產高產農田,確保旱澇保收。

余錫渠同志模范事跡展覽陳列室。

余錫渠同志模范事跡展覽陳列室。

  得益于此,澄??h從災害嚴重的縣份一躍成為汕頭專區(qū)水利先進縣。1955年雖是大旱之年,但澄??h的農業(yè)生產卻獲得了大豐收,不僅成為全國第一批雙季水稻千斤縣,1957年更獲“糧食單產甲全國”殊榮。

  1959年冬和1960年春,余錫渠又先后在冠山搞作物間套種和擴大冬種作物,還在外砂、蘇南等地開展耕地園林化、種植區(qū)域化,進行現場示范推廣,對發(fā)展汕頭專區(qū)農業(yè)起著推動作用。

  以身作則傳承廉潔家風

  余錫渠出生在一個貧農家庭,參加革命后養(yǎng)成了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,他擔任領導職務后一如既往,始終保持普通勞動者的儉樸本色。

  在永新村,流傳著一個“赤腳縣長”的故事——當年余錫渠奉命去接收澄??h政府時,穿棉布衣服,打著赤腳,有人開玩笑說:“哪有打著赤腳板的縣太爺?!钡藭r余錫渠卻說:“我們不是國民黨當官的,耍耍威風,共產黨打游擊也好,當縣長也好,還不是為了領導群眾鬧革命?!?/p>

  從擔任澄??h長到汕頭專署副專員,再到地委書記處書記,余錫渠始終過著簡樸日子,他穿著粗布衣衫,系著條“水布”,腳著“水陸兩用”膠輪拖鞋,下鄉(xiāng)是這樣,在機關工作是這樣,到外地開會也是這樣。

  除了工作上嚴于律己,余錫渠還要求家人不能搞特殊。新中國成立后,組織考慮到余錫渠在長期的地下斗爭和游擊戰(zhàn)爭中積勞成疾,患有腎臟炎、胃潰瘍等慢性病,建議他把家屬接到城里來住,方便生活照顧。但余錫渠卻堅持妻子兒女留在農村,他認為家人在村里參加生產勞動,是為國家創(chuàng)造財富,若移居城市閑住,則增加國家和人民的負擔。

余錫渠的兒子余建生回憶父親往事。

余錫渠的兒子余建生回憶父親往事。

  余錫渠的大公無私,兒子余建生至今印象深刻。在余建生小時候,有一次父親周末回家,因為要去汕頭開會,單位派車來接,未曾坐過汽車的余建生很想體驗一回,就私下和司機說要隨父親一起。“我告訴母親后,她說父親肯定不會同意,我還不死心,自己去收拾衣服?!庇嘟ㄉf,后來父親坐上車后才知道他的想法,不僅沒讓他隨行,還狠狠地教育他不能隨意占用公車。

  相似的生活小細節(jié),在余建生的記憶中還有很多。父親一言一行以身作則,也影響著他往后的人生?!靶r候不理解父親的做法,長大后我以父親為榜樣?!庇嘟ㄉ诵萸笆菑V東電網澄海供電局的黨委委員,一直以來他都教育下一代要勤儉持家、清正廉潔,把好家風傳承下去,把光榮傳統(tǒng)延續(xù)下去。

  模范事跡和精神代代相傳

  余錫渠同志模范事跡展覽陳列室,除了展出余錫渠一生的模范事跡,還收藏了一份60年前的《南方日報》復印件。該報紙的頭版頭條寫著:“余錫渠同志為全省樹立良好榜樣”。

60年前《南方日報》頭版頭條新聞《余錫渠同志為全省樹立良好榜樣》。

60年前《南方日報》頭版頭條新聞《余錫渠同志為全省樹立良好榜樣》。

  原來,余錫渠的工作得到中央、省、地區(qū)各級黨組織的充分肯定。1963年春,中共廣東省委授予余錫渠同志“模范共產黨員”的稱號,并向全省黨的組織發(fā)出通知,號召全省黨員和干部向他學習。《紅旗》雜志、《南方日報》、《汕頭日報》等報刊連續(xù)報道了余錫渠同志的模范事跡。

  在永新村村民眼中,余錫渠不僅是一位人民愛戴的好官,還頗有藝術天賦,善于學習鉆研。他利用工作間隙,創(chuàng)作出許多具有民間鄉(xiāng)土特色、深受群眾歡迎的詩歌、民謠、戲劇。

  在民主革命期間,他創(chuàng)作出《鰲魚詞》《燒炭曲》等民歌,在民間廣為流傳,并通過組織鰲魚舞、燈謎會猜等活動來達到團結人民、打擊敵人的目的。新中國成立后,他積極倡導寫現代戲、演現代戲,改善群眾文化生活,創(chuàng)作了《阿姆半夜想前情》《治水歌》等小演唱曲子和方言詩歌,激勵人民群眾破除迷信、戰(zhàn)勝災害,之后又創(chuàng)作出8部大型現代潮劇,其中7部被專業(yè)劇團搬上舞臺演出,被群眾譽為“專員戲”。

  多年來,余錫渠的事跡和精神影響著一代代汕頭人民。1991年,澄海塔山東側建成了“思源亭”,緬懷潮汕人民所敬仰的人民好干部余錫渠,“思源亭”之后被定為澄海區(qū)愛國主義教育基地;2007年,澄海區(qū)委在全區(qū)黨員干部中開展學習弘揚余錫渠精神活動,號召學習余錫渠同志勤政務實、真抓實干的敬業(yè)精神,心系群眾、服務人民的公仆精神,清正廉潔、嚴于律己的無私精神,艱苦樸素、情趣健康的高尚精神。

  如今,隨著余錫渠同志模范事跡展覽陳列室建成開放,汕頭市民群眾多了一處緬懷和學習余錫渠事跡的場地。永新村黨委書記余維鵬表示,一直以來,余錫渠的事跡在當地無人不知、無人不曉,去年村兩委通過余錫渠的家屬、鄉(xiāng)賢、檔案館等途徑收集相關資料,籌建展覽館,希望通過這一平臺讓余錫渠廉潔奉公的精神更好傳承下去,讓廉潔的家風成為村民榜樣。

附件:

      主辦單位:中共廣東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廣東省監(jiān)察委員會

      合作單位:南方新聞網

      粵ICP備10233762號

      nyqfw@gd.gov.cn

      投稿郵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