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在位置:首頁 > 清風(fēng)觀瀾 > 史鑒 >正文

青銅廉韻

來源:中國紀檢監(jiān)察報     日期:2024-09-29 08:27:06    


2fbe5abc8c.jpeg

陜西歷史博物館藏漢代四神規(guī)矩紋銅鏡。 資料圖片

ef6a38ebd1.jpeg

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利簋。 資料圖片

5376991799.jpeg

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四十三年逨鼎。 資料圖片

fc84853898.jpeg


滕州博物館藏薛子仲安簠。 資料圖片

 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,傳承歷史文化,維系民族精神,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(chǎn)。古代中國創(chuàng)造了輝煌的青銅文明,從鼎簋簠盉到照容銅鏡,青銅器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(shù)價值與歷史價值,也蘊含著深刻的廉潔文化內(nèi)涵,令人回味無窮。

  1 四十三年逨鼎勸誡為官莫中飽私囊

  青銅鑄文明——這是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基本陳列的主題,大量精美的青銅器,呈現(xiàn)了“青銅器之鄉(xiāng)”寶雞的深厚歷史底蘊,周秦文明發(fā)源于此,逐步壯大,這些青銅器便是文明的腳印,引導(dǎo)我們探索文明從何而來,又將去往何方。

  “毋龔橐,龔橐唯有宥縱乃侮鰥寡?!边@是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重要文物——四十三年逨鼎銘文中的一句。龔,同“拱”;橐,口袋。龔橐,即鼓起口袋。整句銘文的意思是,為官不要中飽私囊,如果中飽私囊,勢必會放縱那些目無法紀的人,而對鰥寡孤獨等弱小群體造成傷害。

  四十三年逨鼎出土于陜西省寶雞市眉縣楊家村,鑄造于周宣王四十三年(公元前785年),共有十件,色澤光亮,紋飾華麗,造型精美。鼎內(nèi)銘文計316字,記述了“逨”因治理林澤有方、供應(yīng)王室物產(chǎn)有功,而被周宣王冊封為監(jiān)察官員之事。這篇“青銅史書”的思想價值,主要體現(xiàn)在周宣王對逨的四個“毋敢”的告誡,道出了從政尚德、為官當廉的廉政思想。可以說,這是周宣王對監(jiān)察官員逨進行的一次“任前廉政談話”?!拔泯忛?,龔橐唯有宥縱乃侮鰥寡”,是周宣王訓(xùn)誡逨的最后一個“毋敢”。無獨有偶,著名的毛公鼎,其銘文也有類似警句:“毋敢龔橐,龔橐乃侮鰥寡。”這是周宣王對毛公歆的告誡。

  作為權(quán)力的象征,青銅禮器乃國之重寶。西周時期,人們思想中的宗教因素較商朝淡了許多,取而代之的是對德與禮的推崇,青銅鼎的地位日益突出,出現(xiàn)了列鼎制度,即依據(jù)身份等級享有不同數(shù)量、規(guī)格的鼎,四十三年逨鼎就是十件大小不一的列鼎。

  千年青銅器,見證著中華文明史,其上的銘文也時刻警醒著世人?,F(xiàn)實社會十分復(fù)雜,充滿著聲色貨利等各種誘惑,每個人也都會面對親朋好友、領(lǐng)導(dǎo)故舊等各種人情關(guān)系,如何正確處理廉與貪、義與利、公與私的矛盾,就成為擺在人們面前,尤其是那些手握權(quán)柄之人面前的嚴肅課題。

  孔子說得好:“臨官莫如平,臨財莫如廉,廉平之守,不可攻也?!币馑际牵敼贋檎?,沒有比公平公正更能得民心的;面對錢財,沒有比廉潔自律更可貴的。一個人如果擁有公正廉潔的操守,就可以經(jīng)受住各種考驗,立于不敗之地。當時,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將去信陽做官,向孔子辭行,孔子給他講了一番為官的道理,其中就有這四句話,希望他為官能公正廉潔。子貢謹記老師的教誨,任職期間,用自己的品行、智慧造福百姓?!妒酚洝穼ζ湓u價頗高,唐朝開元年間,子貢被追封為“黎侯”。

  臨財莫如廉,為官與做人以不貪為寶。以不貪為寶,須從細微之處做起,經(jīng)得住誘惑,才能防微杜漸?!端鍟酚涊d了這樣一件事:隋朝官員趙軌,“以清苦聞”,他的鄰居家院子中有一棵桑樹,桑葚結(jié)果時,會落到趙軌家的院子中。趙軌讓孩子們將桑葚撿起來,還給鄰居,他告訴孩子們,自己這樣做,不是為了博得好名聲,而是想教育孩子們從這件小事懂得不是自己的東西不應(yīng)妄取的道理。這個故事在古代流傳很廣,值得我們深思,白衣染墨,哪怕只是很小的一片墨跡,也十分醒目。

  臨財莫如廉,對“廉”的自守、自律、自警,也分不同層次。明代思想家薛瑄在《從政錄》中有這樣的論述:“世之廉者有三:有見理明而不妄取者,有尚名節(jié)而不茍取者,有畏法律保祿位而不敢取者?!彼亚辶朔譃槿齻€層次:第一個層次是“不妄取者”,他們思想上明是非,價值上辨高低,行為上知取舍;第二個層次是“不茍取者”,他們看重自己的名聲,能守氣節(jié);第三個層次為“不敢取者”,他們害怕受到法律制裁,失去官位,所以不敢貪贓枉法。固然三個層次之人都是“世之廉者”,但顯然第一個層次境界更高。

  由四十三年逨鼎中來自他人的勸誡,到“見理明而不妄取”的自律,此間需要一個人不斷砥礪品德,練就一身真功夫。

  2 古人以簠簋不飭稱廉潔失守者

  《漢書·賈誼傳》載:“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廢者,不謂不廉,曰‘簠簋不飭’?!焙咉伙喴庵敢粋€人為官不廉、收受賄賂。

  物以載道,器以藏禮。簠、簋是青銅禮器。《禮記·樂記》載:“簠簋俎豆,制度文章,禮之器也?!焙?,在西周末期與春秋早期較為流行,其形制基本上呈長方體,棱角凸出,底平有足,上下對稱,可以分開為兩個器物。簋,早在商代就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,到了周代,簋與列鼎制度配合,成為象征身份地位的重要器物之一。比如有名的利簋,現(xiàn)藏中國國家博物館,其銘文記載周武王征商在甲子日早晨獲勝,取得了政權(quán),是目前發(fā)現(xiàn)的唯一一件跟武王伐紂直接相關(guān)的歷史實物。

  據(jù)《禮記·玉藻》記載和考古發(fā)現(xiàn),宴享和祭祀時,簋以偶數(shù)與列鼎配合使用,天子用九鼎八簋,諸侯用七鼎六簋,卿大夫用五鼎四簋,士用三鼎二簋。

  為什么古人用“簠簋不飭”來形容官員不廉呢?“不飭”,就是不整齊,不符合規(guī)矩。祭祀時使用的簠簋不整齊,或有所損壞,或與列鼎制度不匹配,就是有悖于禮,不僅是對祖先、神靈不敬,而且說明祭祀的主持者品行不良。這是很嚴重的錯誤。因此,貪贓枉法就如同簠簋不飭,是犯了大錯。古人將“簠簋不飭”作為彈劾貪官污吏的常用之詞,表面看似乎說的委婉,實質(zhì)上是說他們有損禮義廉恥,非同小可。

  中國乃禮儀之邦,古人特別重視以禮儀來規(guī)范、約束人們的行為。先秦管仲認為:“禮義廉恥,國之四維,四維不張,國乃滅亡?!北彼螝W陽修非常贊同這一思想,并豐富了內(nèi)涵:“禮義,治人之大法;廉恥,立人之大節(jié)。蓋不廉則無所不取,不恥則無所不為。人而如此,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。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、無所不為,則天下其有不亂、國家其有不亡者乎?”他認為四維之中,“恥”最重要,“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禮犯義”,歸根結(jié)底是因為“無恥”。誠哉斯言!寡廉鮮恥則無畏,無畏后還有什么事情做不出來呢?

  在古代,官員與學(xué)者是一體兩面的,既掌握著權(quán)力,又具有豐富的學(xué)識,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,被賦予了教化蒼生的重任。社會寄望官員成為道德上的模范,官員的道德水準關(guān)乎社會、國家的治亂興衰,所謂“賢良之士寡,則國家之治薄”“上之所以率下,乃治亂之所由也”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儒家主張“內(nèi)圣外王”,只有修身以成圣賢之德,才能實現(xiàn)“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”的理想,也只有以身作則,才能以自己的德行去感化、教育百姓。

 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,孔子對曰:“政者,正也。子帥以正,孰敢不正?”孔子用“正”來概括“政”的含義,告誡為官者要先正自身,也只有自身正直,百姓才會以之為榜樣,從而規(guī)范自己的行為。

  今天,黨員干部的道德修養(yǎng),同樣影響著社會風(fēng)氣。為官一任,造福一方,創(chuàng)造的不僅是看得見的政績業(yè)績,還有看不見但能明確感受到的精神品質(zhì)。那么,今天的黨員干部如何加強道德修養(yǎng)?習(xí)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,“自覺從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中汲取營養(yǎng),老老實實向人民群眾學(xué)習(xí),時時處處見賢思齊,以嚴格標準加強自律、接受他律,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贏得人心、贏得事業(yè)成就”。簡短幾句話道出了修德的四種資源:歷史傳統(tǒng)、人民群眾、榜樣典型和制度規(guī)定。

  常修為政之德,常思貪欲之害,常懷律己之心,才能真正立德立業(yè)立人,如此“簠簋不飭”之類的詞自然就無用武之地了。

  3 銅鏡啟示規(guī)矩做人見賢思齊

  “以銅為鑒,可正衣冠;以古為鑒,可知興替;以人為鑒,可明得失。”梳妝、照容的銅鏡,在古代被賦予了深刻寓意,古人借鏡子的潔凈光明,以表達潔身自好、反省自觀的志向。

 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有一件漢代四神規(guī)矩紋銅鏡,背面鈕座外圍繞著三層凹面大方格,方格四邊的中心部各自向外伸出一個T形符號,與連接外區(qū)圓周的L形符號相對。大方格的四角又與外區(qū)圓周上的四枚V形符號尖端相對。鏡子內(nèi)區(qū)被V形符號分割為四等分的區(qū)域,其間飾有青龍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四神。人們將V形符號稱為“規(guī)”,與T形符號正對的L形符號稱為“矩”,“規(guī)”與“矩”平均分布的紋飾體現(xiàn)了“不以規(guī)矩,不能成方圓”的觀念。

  古人很早就認識到規(guī)矩的重要性?!半x婁之明,公輸子之巧,不以規(guī)矩,不能成方圓?!薄睹献印るx婁上》里的這句話說得很透徹,不用規(guī)和矩,就畫不成方形和圓形。運用到人類社會,規(guī)矩是規(guī)范、法則、標準、尺度,是社會有序運行的前提和基礎(chǔ)。小到個人的言行舉止,大到國家的治理規(guī)范,都要在規(guī)和矩所形成的范圍內(nèi)進行。不守規(guī)矩,必有傾覆之虞。

  可以說,規(guī)矩蘊含世界觀、認識論,也是方法論?!豆茏印しǚā氛f得好:“雖有巧目利手,不如拙規(guī)矩之正方圓也。故巧者能生規(guī)矩,不能廢規(guī)矩而正方圓;雖圣人能生法,不能廢法以治國?!币?guī)矩是手段和工具,不是目的,方圓才是目的。然而,有了規(guī)矩,就自然能成方圓嗎?顯然不是。如果規(guī)矩只是寫在紙上的空文、立在身邊的“稻草人”,就起不到“以規(guī)矩定方圓”的作用。

  守規(guī)矩,要從小事小節(jié)上做起。春秋時期,有個叫公儀休的人很愛吃魚。他當上魯國宰相后,很多人投其所好,給他獻魚。按照有些人的理解,收人一條魚算什么?可是,公儀休堅決不受,他清醒地認識到:“夫即受魚,必有下人之色;有下人之色,將枉于法;枉于法,則免于相;免于相,則雖嗜魚,此必不能致我魚,我又不能自給魚?!敝挥蟹牢⒍艥u、謹小慎微、堅守清廉才能長享魚之滋味。否則為利所誘,身敗名裂,就成了“規(guī)小得而失大者也”。

  明朝人張瀚的《松窗夢語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:雨天,有個轎夫怕弄臟自己的新鞋,“擇地而行”,后來不小心踩進了泥水中,把鞋弄臟了。這下,轎夫便不管不顧、亂走亂踩了?!熬由碇?,亦猶是耳,倘一失足,將無所不至矣?!笔聦嵰辉僮C明,初之不慎往往一錯再錯,從而導(dǎo)致“轎夫濕鞋,不復(fù)顧惜”的戲劇重演。

  古人尚能“拒魚”,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干部更應(yīng)見賢思齊,以黨的紀律與規(guī)矩為準繩,量一量自己的言行舉止,在實踐中把立言與立行統(tǒng)一起來,以內(nèi)無妄思保證外無妄動,真正做到勤政為民、廉潔自律。(趙威

附件:

      主辦單位:中共廣東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廣東省監(jiān)察委員會

      合作單位:南方新聞網(wǎng)

      粵ICP備10233762號

      nyqfw@gd.gov.cn

      投稿郵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