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在位置:首頁 > 清風(fēng)觀瀾 > 文化 >正文

【品典】石可破也,而不可奪堅;丹可磨也,而不可奪赤

來源:中央紀委監(jiān)察部網(wǎng)站     日期:2015-12-06 11:31:39    

  石可破也,而不可奪堅;丹可磨也,而不可奪赤。

  原典

  石可破也,而不可奪堅;丹可磨也,而不可奪赤。堅與赤,性之有也。性也者,所受于天也,非擇取而為之也。豪士之自好者,其不可漫以污也,亦猶此也。

  ——【戰(zhàn)國】呂不韋《呂氏春秋·誠廉》

  釋義

  這段話的意思是,石頭可被打碎,但無法改變它堅硬的質(zhì)地;丹砂可被研磨,但不能改變它朱紅的顏色。硬度和顏色分別是石頭、丹砂的本性所具有的。本性是與生俱來的,不是可以任意擇取變更的。潔身自好的豪杰義士,其名節(jié)也像“石堅”“丹砂”一樣不可玷污。

  《呂氏春秋》用伯夷、叔齊的故事來闡述這一觀點。伯夷和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兒子,父親去世后,他們因不愿互相傷害均放棄王位。二人聽說周文王仁德,便前去投奔。等他們到了周地,文王已死,武王崇尚計謀,借助賄賂,倚仗武力,維持威勢。他們認為周德已經(jīng)衰微,誓死不做周的子民,去首陽山采薇而食,最后餓死在那里。

  《伯夷列傳》置于《史記》七十列傳之首,亦有太史公對氣節(jié)的極度推崇、贊美之意。

  解讀

  一事當前,有什么選擇、會怎么行動,取決于如何認識這件事。而理想信念,就決定著一個人能不能在更高的位置、以更廣的視角看待人生,看待世界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理想信念決定著一個人的行為方式。對于領(lǐng)導(dǎo)干部,如果沒有了理想信念,回答不好“我是誰、為了誰、依靠誰”的問題,就容易導(dǎo)致政治上的變質(zhì)、精神上的貪婪、道德上的墮落、生活上的腐化。正如習(xí)近平同志所引用的這句話所說,理想信念,就像石頭的堅硬、丹砂的赤紅,是共產(chǎn)黨人根本的屬性。焦裕祿蘭考治沙,楊善洲荒山播綠,為什么能不顧身體病痛、不怕條件艱苦?正是因為有著理想信念的支撐。黨中央反復(fù)強調(diào)補好黨員干部的精神之鈣,正是要點亮黨員干部心中的明燈,教育引導(dǎo)黨員干部筑牢思想防線,堅持“革命理想高于天”,保持蓬勃朝氣、昂揚銳氣、浩然正氣。(摘自《習(xí)近平用典》)

附件:

      主辦單位:中共廣東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廣東省監(jiān)察委員會

      合作單位:南方新聞網(wǎng)

      粵ICP備10233762號

      nyqfw@gd.gov.cn

      投稿郵箱